陳伯佳表示,工具機產業2012年產值為69億美元,10年後卻大幅下降了一半,2023年的產值約為33億美元,目前看起來2024年也不會更好,其中原因包括2018年開始的美中貿易戰、新冠疫情斷鏈、2022年的俄烏戰爭、2023年的以巴戰爭,乃至於「中國+1」等因素。
陳伯佳表示,工具機產業發展至今已60、70年,產品以出口為主,因此希望能更貼近顧客的需求。而數位轉型、綠色轉型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,台灣在軟體方面有非常先進的技術,可以結合工具機做出不同的產品服務,在下游應用產業,也可投入航太、電動車、新能源、半導體等,讓產業市場持續增溫,帶動工具機的需求。
陳伯佳認為,為了找出產業的附加價值,也必須找出新的商業模式,台灣工具機產業大多是中小企業為主,公司人數均為50人以下。他認為,台灣現在會輸的關鍵在於規模太小,大陸目前厲害的地方,在於規模夠大,因此台灣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新的商業模式,必須要靠「打群架」才有機會贏。因為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,如何透過中小企業分工模式,營造一個平衡的產業發展,進而與國際大公司競爭,是當前台灣必須要做的事。因此陳伯佳認為,「台灣+1」等於顧好台灣。
陳伯佳也提出,產業應建立一個平衡的發展環境,不論是現有技術互補共生,或是建構共享資源平台,工協會都可以一起運作。他認為,目前台灣的知識管理平台還很脆弱,除了企業不停進行生產,有很多知識管理也可以透過產業跨協會建構起來,在彼此之間進行分享。
陳伯佳指出,擴大合作規模也是未來關鍵,考慮拓展合作範疇到新的市場,可以實現更多層面的互補性。另外,台灣也有很多優秀的人才,許多年輕人正在尋找半導體以外的產業,而工具機並非傳統產業,也有很多軟體在未來可以發展,或創造工具機及製造業的元宇宙。
針對人才問題時,陳伯佳表示台灣擁有許多優秀人才,應擺脫「黑手產業」、「傳統產業」的標籤,強調人才培育與生態系的運作將提升附加價值。對於政府新南向政策的疑慮,陳伯佳建議,台灣應走出去,以確保供應鏈穩定。同時,他也呼籲政府協助中小企業,在海外尋找合作夥伴,避免斷鏈情況發生。